“鸡娃”一词已流行多年银行配资开户,指父母“给孩子打鸡血”的教育方式: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逼迫孩子大量补习,“努力拼搏”。
自古以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没少花心思“鸡娃”。今天说一说古人“鸡娃”那些事儿。
三千多年前,太任鸡娃
最超前的鸡娃,从娘胎里开始。
早在西周初期,也就是三千多年前,中国人就知道胎教了。
据西汉刘向在《列女传》中记载,周文王的母亲太任端庄有德,她怀孕期间,“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胎教做得比较好,“文王生而明圣”,接着“太任教之,以一而识百”,最终,周文王成了西周的奠基者。
又据西汉贾谊在《新书》中记载,周成王的母亲怀孕期间“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
跛在古代有这种意思,指站立时重心偏于某一只脚上,古人认为这是一种不恭敬的举止。这句话的大意是,周成王的母亲讲究胎教,孕期谨言慎行,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开心也不会笑太大声,生气也不会开口骂脏话。
周成王年幼即位,由叔父周公姬旦摄政七年,建设东都成周,“宅兹中国”,迁都洛邑。他亲政后,能成长为杰出青年,开创中国最早的盛世,少不了叔父周公的言传身教,自然也有当初母亲胎教的功劳。
那时的人也许不懂什么科学,但他们的理念丝毫不差,也希望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在娘胎里就先人一步。
曹操带十岁曹丕上战场
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亦称“曹魏”。
曹丕成才,离不开他爹曹操的努力鸡娃。曹丕当魏太子时,写过一部《典论》,讲到这段往事——
曹丕五岁时,曹操认为时下兵荒马乱,儿子有必要早日习武,于是教曹丕射箭。曹丕这个小孩哥还不赖,第二年就学会了射箭。
曹丕六岁时,射箭已不在话下,曹操开始教他骑马。到了八岁,这个小孩哥就能一边骑马一边射箭了。
曹操不光让儿子学技术,还安排他参与社会实践,连打仗这么危险的事儿,也要带着儿子。
公元197年,曹操讨伐割据宛城的张绣,张绣降而复叛。曹操遭到伏击,坐骑绝影被杀,长子曹昂为救父亲让出自己的战马,结果曹操骑马逃脱,曹昂遇害。当时年仅十岁的曹丕“乘马得脱”——看这段历史,真让人替这小子捏一把汗。
对父亲如此冒险鸡娃,曹丕非但没有怨言,反而颇感受益,自称在军中长大,年少就爱弓马,长大依旧喜欢,追逐猎物,一追就是十里,骑马射箭,往往百步穿杨,日积月累,身强体健,从不厌倦。
不过,曹丕写这文章,明显有讨好曹操的嫌疑,所以他是不是真的没有怨言,还真不好说。
欧母画荻教子
郑夫人,名失考(980——1052),出生于江南名门望族。她知书达理,恭敬勤俭,宽仁慈爱,贤惠孝顺。
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欧阳修的父亲欧阳观在调任泰州(今江苏泰州市)军事推官时,因病瘁死于泰州官舍。欧阳观生前居官清政廉洁,为人刚正仁厚,乐于施舍和接济于人,家中竟无“一瓦之覆、一垅之埴”,仅能维持一家四口的粗茶淡饭。
欧阳修的父亲欧阳观病逝以后,已是一双儿女的母亲郑夫人因陷入困境,生活所迫,只好携儿带女投奔在随州(今湖北随州市)时任推官欧阳修的二叔欧阳晔。到达随州以后,郑夫人母子三人得到了叔父欧阳晔生活上的鼎力相助。郑夫人在欧阳修叔父家中就开始对欧阳修进行早期教育,用父亲欧阳观处世为人的风范对幼小的欧阳修进行教育。
欧阳修到了入学的年龄,郑夫人为减轻叔父欧阳晔的经济负担,一方面勤俭持家,尽最大努力自食其力,另一方面因叔父欧阳晔家境也较窘迫而无力聘请私塾,郑夫人便自己担起了儿子启蒙教师的重担,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对欧阳修进行文化启蒙教育。
当时随州城外的涡水河畔,生长着一大片荻草,而荻草的茎杆坚韧如木。郑夫人为节省开支,便经常把年幼的欧阳修带到河边的沙滩上,折来荻杆作笔,以沙滩为纸,席地而坐,手把手教年幼的欧阳修识字写字。在回家的时候,郑夫人还会折上一大把荻杆带回家,找来一个大木盆,盛上河沙,用从河边带回来的荻杆继续在沙盆里教欧阳修习文写字。
郑夫人的谆谆教诲以及生活的艰辛,致使欧阳修从小就勤奋好学,聪颖过人,所读之书过目不忘银行配资开户,欧母便成就了历史上一段“画荻教子”的千古佳话,也为欧阳修日后成为北宋文坛盟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正规线上实盘股票网_线上实盘炒股配资_国内股票炒股杠杆公司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