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视频来源于
海南生态环境
👆👆👆点击即可观看视频
清晨的北港岛,潮水刚刚退去,滩涂上留下一串串细小的脚印——那是招潮蟹的杰作。远处,红树林在微风中摇曳,一群白鹭掠过水面,为这座400年前因琼北大地震形成的孤岛渔村增添了几分灵动。“以前我们只知道靠海吃海,现在明白了,保护好了,海才能一直养我们。”北港村村民林梅燕站在海边,望着眼前这片熟悉的滩涂,语气里透着自豪。
近年来,这座曾经默默无闻的渔村,凭借独特的生态资源和文化底蕴,成功打造出“北港岛生态文化IP”,成为社区发展和生态保护协同推进的典范,吸引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探访。那么,这个IP是如何形成的?又是怎样研发出来的?公众的认可度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深入北港岛,探寻其背后的故事。
社区孕育文化 IP 的“天然土壤”
展开剩余91%北港岛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东北部沿海,它宛如一颗遗世明珠,静静镶嵌在滨海大地上,四周被大海环绕,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依相伴。这里,不仅有着广袤的滩涂湿地、茂密多样的红树林、等丰富的热带滨海生态系统,还是中华鲎、褐翅鸦鹃等众多珍稀濒危生物的栖息家园,深厚的渔业文化更是在这里代代传承。
北港岛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这为文化 IP 的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海口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岛屿总面积约 1.2 平方千米,海岛岸线长 4.7公里,拥有红树植物 17 种、海草4 种,其中贝克喜盐草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易危物种,是 10 种面临灭绝风险的海草之一。这里还是众多珍稀动物的家园,底栖贝类有90种,短尾蟹类 51 种,鸟类达 85 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胸鹀、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国鲎、游隼、红隼等都在这里留下踪迹。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构成了北港岛生态文化 IP 的坚实基石。
漫步在北港岛的海岸线上,海浪轻轻拍打着海岸,发出悦耳的声响。远处,红树林郁郁葱葱,像一道绿色的屏障守护着这片土地。潮水退去后,滩涂上露出了各种各样的小生物,小螃蟹在泥洞里进进出出,弹涂鱼在泥沼中欢快地跳跃,贝类紧紧吸附在礁石上。
“我们岛上的生物种类太多了,光是蟹类就有几十种。”北港村委会委员、海口北港青创旅游文化有限公司林梅燕告诉记者,“以前大家只觉得它们是‘小东西’,现在才知道,这些都是宝贵的生态资源。以前这里的生态环境就很好,但随着游客增多,也面临一些挑战,不过,在大家的努力下,现在不仅保护得更好了,还发展出了独特的文化。”
除了自然资源,北港岛还承载着深厚的渔业文化。世代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以海为生,与海洋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系。在北港岛的村史馆里,陈列着各种古老的渔具,如破旧的渔网、古朴的渔船模型等,它们无声地诉说着过去渔业生产的艰辛与智慧。村民们还流传着许多与海洋生物有关的传说和故事,其中,“渔人护鲸”的故事最为动人。
2000 年,一头布氏鲸幼崽在北港岛附近海域搁浅。当时,烈日高悬,海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但这头搁浅的鲸鱼却陷入了绝境。世代以海为生的北港村民们得知消息后,纷纷赶来。他们怀揣着对海洋生物的敬畏之心,有的村民拿来遮阳布,为鲸鱼遮挡烈日;有的村民一桶一桶地提来海水,浇在鲸鱼身上为它降温。尽管大家竭尽全力展开救援,但最终还是没能挽救鲸鱼的生命。为了纪念这头鲸鱼,村民们郑重地将它埋葬在岛上,并立碑命名为 “东海三公主”,此后每年都会定期拜祭。这个 “渔人护鲸” 的故事,成为北港岛生态文化的重要符号,也为文化 IP 的塑造奠定了情感基础。“我们尊重每一个生命,这片大海养育了我们,我们也有责任保护它。”林梅燕感慨地说。
海口市生态环境局综合科负责人黄瑞平回忆道:“这个故事深深触动了我们,它体现了北港村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我们意识到,这种文化内涵与北港岛丰富的生态资源相结合,有着巨大的潜力,可以打造出独特的文化 IP,让更多人了解北港岛,也让这种生态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在生态保护的大背景下,北港岛的生态环境优势和渔业文化底蕴,成为了孕育文化 IP 的 “天然土壤”。而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更为文化 IP 的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多管齐下
雕琢北港岛生态文化IP
为了深入挖掘北港岛的生态文化价值,打造具有科学性和吸引力的文化 IP,多方力量汇聚在一起。在海口市生态环境局、海口市乡村振兴局、美兰区政府等部门的指导下,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中科院动物所、厦门大学、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以及北港村 “两委”、乡村振兴工作队和村青年志愿服务队等,持续在北港岛开展滩涂底栖生物、蟹类、鸟类、海草、红树林等自然资源监测。“通过监测,我们能更清楚地了解北港岛的生态本底,为后续的保护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项目专员刘艺说道。
林梅燕说:“我参与了多次鸟类监测活动,刚开始的时候,我对这些监测工作不太了解,只是出于好奇。但在专家的指导下,我慢慢学会了如何观察鸟类,辨别不同种类的鸟。现在,我已经能熟练地记录各种鸟类的特征和数量了。”通过这些监测活动,科研团队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为摸清北港岛的生态本底资源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在了解了北港岛的生态和文化特色后,各方开始围绕这些元素进行创意设计,打造出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 IP 产品。
海南文化创意研究院设计团队以 “渔人护鲸” 的故事为灵感,设计出了和美乡村 IP 形象 “鲸北北”。“鲸北北” 以可爱的布氏鲸为原型,形象憨态可掬。团队还同步推出了微信表情包和约 40 款形式新颖、美观实用的系列周边文创商品,从冰箱贴、钥匙扣到玩偶、T 恤等,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文创商品一经推出,便受到了游客的喜爱。在北港岛的游客中心文创商店里,前来选购 “鲸北北” 文创商品的游客络绎不绝。游客小李说:“这个‘鲸北北’太可爱了,我买几个钥匙扣回去送给朋友,让他们也了解一下北港岛。”
智渔联合专家老师,带领社区村民共同参与,设计出了一系列科普游戏。“北港生态大富翁” 游戏将北港岛的生态场景和生物元素巧妙融入大富翁的经典玩法中。游戏棋盘上,绘制着北港岛的红树林、海草床、鸟类栖息地等场景,玩家在游戏过程中,通过抽取卡片、移动棋子等方式,了解不同生态场景的特点和生物的生活习性。“北港蟹类拼拼拼” 则以拼图的形式,让参与者在动手过程中熟悉蟹类的形态特征。这些游戏在设计上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的认知水平,寓教于乐,让参与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北港岛的生物多样性知识。
同时,基于北港岛的传统渔业文化和生态资源,还研发了一系列自然教育课程。渔网编织课程邀请当地经验丰富的渔民作为讲师,传授传统的渔网编织技艺。在渔文化室内,村民史青慧耐心地教游客们编织渔网,她说:“以前我们靠这手艺吃饭,现在能教大家编织,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文化,我觉得特别开心。” 生态亲海课程则带领参与者走进滩涂湿地,实地观察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学习正确的赶海方式,培养生态保护意识。观鸟课程中,专业的鸟类研究人员指导学员使用望远镜观察鸟类,了解鸟类的迁徙规律、觅食习惯等知识。这些课程都紧密结合北港岛的生态资源和文化特色,注重实践体验,让学员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北港岛的生态魅力。
为让北港岛生态文化 IP“走出去”,各方以丰富多样的活动为载体,掀起传播热潮。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6.8 海洋日、国庆节、国际湿地日等重要节点,联合举办生物多样性渔村影展、生态科普市集、生态环岛定向赛、自然观察节等系列活动。
在近期开展的一次生物多样性渔村影展上,一幅幅精美的摄影作品挂满了展厅。这些作品展示了北港岛的珍稀生物,从翱翔天际的鸟类到穿梭于红树林间的螃蟹,每一张照片都捕捉到了生物们最生动的瞬间。游客们在展厅里驻足欣赏,不时发出惊叹声。影展的组织方海南智渔表示,希望通过这些照片,让大家直观地看到北港岛生物的多样性和美丽,增强大家对生态保护的意识。
生态科普市集则汇聚了各种科普摊位,有自然教育课程的展示、科普游戏的体验,还有当地特色的生态文创产品销售。现场热闹非凡,孩子们在各个摊位间穿梭,兴奋地参与着各种活动。一位家长说:“这样的活动太好了,孩子在玩的过程中还能学到知识,比单纯的游玩更有意义。”
生态环岛定向赛将体育活动与生态科普相结合,参与者在完成定向任务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北港岛的生态景点和文化遗迹。选手们沿着海岸线奔跑,途径红树林保护区、鲸鱼墓等景点,在比赛的同时,感受着北港岛的生态与文化魅力。
公众认可
文化 IP 大放异彩
北港岛的生态文化 IP 得到了公众的广泛认可,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感受它独特的魅力。
近年来,北港岛的游客数量逐年增加。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累计接待游客超9万人,五一、国庆、春节等旅游旺季民宿入住率达 90% 以上,共接待各类研学、参观团体 100 余次。游客们来到北港岛,不仅可以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还能参与各种有趣的活动,深入了解当地的生态文化。
市民李小晶带着 4 岁的孩子来北港岛游玩时说:“假期后出游能避开人流高峰,在这里,孩子可以亲近大自然,体验赶海的乐趣,还能参加各种有趣的活动,学到很多知识,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旅行。” 许多小朋友在傍晚时分,会提着小桶与家人一起体验赶海,在滩涂上寻找小螃蟹、贝壳等海洋生物,欢声笑语回荡在海滩上空。
许多游客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在北港岛的游玩经历,进一步扩大了北港岛的知名度。“发现北港岛” 公众号推出的“潮汐时间表”“神奇生物在北港岛” 等生态科普栏目,加强了与村民和游客的互动和链接。相关活动获得国内外媒体的多次报道,全网传播量超过 100 万,让北港岛的生态文化 IP 走出海南,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北港岛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学校和教育机构组织研学团队前来。每年有超过 5000 人参与北港岛滩涂自然观察、赶海净滩、亲子观鸟、生态研学等活动。
4月2日,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海口学校的老师带领学生参加了北港岛的生态研学活动。他说:“北港岛是一个天然的生态课堂,在这里,学生们可以亲眼观察到课本上学到的生态系统,亲身体验赶海的乐趣,学习生态保护知识。这种实践体验式的学习,比在教室里单纯的理论学习效果要好得多。”
在这次生态研学活动中,学生们跟着专业老师在滩涂上观察海洋生物。他们小心翼翼地翻开礁石,发现了隐藏在下面的小螃蟹和贝类。老师在一旁耐心地讲解着这些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价值,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次研学活动,让学生们对生态保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北港岛的生态文化 IP 不仅受到了游客和研学团队的认可,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生态保护与文化建设的道路上,北港岛收获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24 年 4 月 26 日,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 2024 年圆桌会议代表 60余人赴北港岛考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高度评价北港岛可持续发展成就。2024年9月,北港岛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入围生态环境部“2024年全国20个优秀环境公共关系示范案例”,同年 10 月,又再度入选 “昆明 — 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下的首批 OECMs(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中国潜力案例” 。
这些荣誉的获得,进一步提升了北港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为其他地区的生态保护和社区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北港岛的成功,成为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协同推进的鲜活范例,彰显了生态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强大生命力,为各地生态保护和社区发展提供了可量化、可复制的范本。我们将持续加大对北港岛的支持力度,深化联动机制,积极推广北港岛模式的提炼与推方,通过生态价值转化、文旅融合创新,助力更多地区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共赢。”海口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薄毅表示。
薄毅阐述,历经多年耕耘,北港岛从一个滨海渔村蜕变为备受瞩目的生态文化IP。这一华丽转身,凝聚着社区居民的不懈奋斗,汇聚了各方力量的协同创新股票平台哪个好,更离不开公众的热情支持与积极参与。它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与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匠心精神打磨文旅项目,通过精准推广走进大众视野,收获广泛赞誉。
发布于:北京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正规线上实盘股票网_线上实盘炒股配资_国内股票炒股杠杆公司观点